从哈佛学霸到知识主播:120万订阅的《邵恒头条》如何诞生?
时间:2019-11-06 08:41:5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19年5月27日,邵恒,毕业于哈佛大学本科政治系的90后北京女孩,正式接棒《李翔知识内参》,在「得到」推出了第一期《邵恒头条》,这是一个定位于全球大事新知的免费专栏。
每天,邵恒挑出一条值得关注的全球大事,用10-15分钟的时间,带着听众把知识世界的边界向前退一小步。10月27日,“得到大学”的2019年秋季开学典礼暨夏季毕业典礼上,邵恒分享了《邵恒头条》的诞生的故事。收获120万粉丝,被分享30.5万次的节目是如何打造的?
下文为邵恒在得到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全文。
........................................
一、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特别版,我是邵恒。
自从今年5月开始做《邵恒头条》以来,一直有一件事让我特别烦恼。每次别人介绍我的时候,都会说,这是哈佛大学回来的女主播,邵恒。
你看,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无意间给了我两个标签,一个标签是“哈佛”,另一个标签是“女主播”,这俩标签都让我特别扭。
为什么呢?
这事还得从我考大学的时候说起,2009年,我从北京通州区的潞河中学考上了哈佛的本科。说巧不巧,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正好是4月1日,当时,我还以为是谁跟我开的愚人节玩笑,因为在我们学校,140年了,都没人考上过哈佛。
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说实话,这事就不该问我,一切的起源都来自我妈。因为在我初中的时候,她有一天在路边看到一本书,看得特别认真,还入心了,这本书叫《哈佛女孩刘亦婷》。所以,一直到现在,“哈佛”这个标签在我们家,都只属于我妈,不属于我。
这是第一个标签,第二个标签呢?是“女主播”。很多人一听到“女主播”这仨字,就觉得背后肯定有一整套团队,团队在幕后操作一切,主播在台前貌美如花。
我这边的实际情况什么样呢?从《邵恒头条》上线的第一个月开始,无论是调研、写稿、排版,还是上传、校对,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扛下来的。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凌晨1点,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间。
那我们团队现在有多少人?不好意思,加我一共仨人。我们一共播了多少期?截止到今天,《邵恒头条》一共制作上线了整整148期节目,收获了120万用户。
我的节目虽然每天只有十分钟,可一周7天是不停播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无论刮风下雨,生病与否,每天你都得坚持跑10公里,这种强度可想而知。
与其说我是一个女主播,不如说,我一个人就是一个节目组。所以女主播这个标签,也不属于我。
不过,有一个标签我倒是乐意贴,也跟我有关系,那就是我的专业,政治学。在哈佛大学,我接受了整整4年的政治学教育。
政治学是个什么样的学科呢?咱们得到APP上无论是施展、李筠,还是包刚升老师对此都有过精彩的解释。但是在我看来,政治学本质上就是研究一件事的,它告诉你人类社会所有现象背后的那个关系结构。
正是因为这个,罗胖和脱不花有一天找到我,说你做个节目吧。每天全世界发生这么多的新闻,你就带着你的学科视角帮用户观察一下,哪些才是值得他们花时间了解的重要议题,咱们的用户肯定需要这个服务。你不是学政治的么,你肯定擅长这个。
你看,他们的这个提议多巧妙。要是用“哈佛”、“女主播”来激我,肯定没戏。但是用“政治学”来激我,我的斗志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是学有所用的好机会啊,绝对不能放过,于是我就立马接了下来。
二、
接下来好说,可是怎么干呢?熟悉我们的同学都知道,我们公司的打法是倒计时,当时已经是4月了,节目定好5月27日零点上线,也就是说,给我的筹备时间只剩一个月。在这段时间内,我要迅速找到感觉,搞定节目定位、选题方向、写稿、录音等一切事情。
而且,因为原来的日播节目《李翔知识内参》的总编辑李翔要去做新节目了,公司为了让我能快点进入状态,还逼着我和李翔去拍了个像模像样的交接班照片。
等照片拍完了,我就遇到了加入得到以后最大的两个难题:
第一个是稿子始终不合格。
第二个,实属意料之外,是录音怎么听都不舒服。
先说录音,我一个北京人,按道理讲普通话很标准吧,声音条件也不错,谁知一进棚傻眼了,录出来的东西怎么听都不对。
我就赶紧找脱不花商量,要不找一个声音转述师?她坚决地把我摁住了,说,当然不行了,这个节目叫《邵恒头条》,得突出你自己的个性标签,就得你自己上,你去再找找感觉。
这下可好,我这个感觉直到节目上线了都没找到。上线后,很多用户留言反映我的录音问题。
有一个我印象深刻的留言说,你的节目就是我清晨的闹钟。这听上去很美好吧?别急,他还有下半句,说“因为你那句,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总是吓得我一激灵,一下就清醒了。”
甚至有一位用户向我发出灵魂拷问:“请问,这是得到首款人工智能播报的节目吗?”
看到这些,我真是哭笑不得。
直到后来,脱不花给我请来了一个救兵,她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的教授赵俐老师。赵老师听了我几期节目后,说你的问题其实就一个,距离错了。
本应该是对着自己面前的人说话,你搞成了对着几十米外的台下人说话。所以用户才会觉得,你的声音不亲切,不真实。
但是,你有一期值得肯定,那期节目的感觉就是对的,状态特别好!
咦?为什么那期状态好呢?我想了想,啊,一下子反应过来了,是因为那天刚好是周末,我妈妈来陪我录的音。你想,能陪着闺女一起工作,当妈的得多自豪呀。这又是她第一次进录音棚,对整个流程特别好奇。所以,无论我说啥她都觉得好,一边听一边微笑,一边微笑一边点头。这就让我松弛了下来,越讲越有信心,越讲越兴奋。
这下我懂了,原来我一直以为是语音、语调的问题,其实都不是,核心问题是对象感。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过渡句,“接下来,咱们来聊聊管理模式”。如果我想象,我正在跟一个人对话,我就会有意识地突出重点。我会刻意停顿,或者把音调提高,又或者把音调拉长。如果没有真实的对象感,只是照着文稿念,自然很容易趋于平淡。
问题的症结是找到了,但是,对象感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也不能每天带妈来上班吧?
这时候,我的同事可派上了大用场。每天录音的时候,我都会找一位同事坐我对面,看着他讲。一般来说,是一位赏心悦目的小男生。慢慢地,就找到了面对面说话的距离。
后来,即便同事不陪着我录音,我也会提醒自己,回到这种感觉,就想象着我对面就坐着一位真实用户。
当然,有时候我也会想象,对方是一个像我妈一样热爱我的“粉丝”。有时候人在自信心低谷的时候,身边需要的就是一个能百分之百,无条件支持自己的人。
就这么着,“人工智能的邵恒”隐退了,“活人版的邵恒”上线了。
三、
你还记得我一开始说的两个难题吧?现在录音问题是解决了,但是稿子始终不合格这事还在那等着我呢。
自打做了这个节目,我最常从罗胖那听到的两句话就是:
你别就事论事。
这件事其实很简单。
起初,我觉得这个节目就是做一个关于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实际上我也是按这个方向筹备的,甚至还列了一个2019年的大事件日历表。第一篇稿子,我写了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个重大实验,看了好多资料,还访谈了专家。结果发到群里,罗胖说,你这思路不对。
怎么不对?我问他。他说,你别就事论事,你得定义议题。这件事其实很简单,你就这么这么来。
接连几天,我尝试按照他说的思路,又报了一些其他选题,可获得的反馈都一样。
眼见上线日期一天天逼近,我真是快崩溃了。你要跟我说,一件事很难,我做不来,我就认了。但他偏偏老说,“其实很简单”,我怎么也是从“通利福尼亚州”考到哈佛的第一人,是吧,我咽不下这口气啊。
到底怎么才算不就事论事呢?
直到有一天,我灵光一现,突然想起以前工作上的一件事。
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做了记者,在《福布斯杂志》的纽约总部工作。虽然是在纽约,但我报道的依然是跟中国相关的新闻。
我记得,当时《福布斯亚洲杂志》的亚洲总编辑让我做的第一篇报道,是一家叫做“西安名吃”的中餐厅。
这家餐厅的老板是个西安人,他想念家乡菜,就用家里的秘方在华人聚集地法拉盛的地下室开了这个小餐馆,专门卖肉夹馍、羊肉泡馍、BiángBiáng面。结果没想到,被一个美食节目报道了,一炮而红。紧接着又在曼哈顿、布鲁克林连开了好几家分店。
开始的时候,我没觉得这个餐厅多有意思。《福布斯》杂志最关注的群体,是富豪榜上的企业家。我们在内部也知道,要想自己写的文章登上纸版杂志,报道的对象身价最好能达到一定的门槛。就算这家中餐馆很火,但是每个门店都是苍蝇馆子那么大,创始人也不可能上榜啊。
但是,往深了挖,我发现有意思的地方了。别看它的门店小,但它在中餐行业里很特别。首先,纽约的中餐,南方菜居多,而这是一家北方菜。来自北方的华人,其实代表着一波新的移民潮,是2000年以后才在纽约多起来的。
此外,在美国的中餐大多数都会“西化”,但西安名吃却力求保持正宗,原因是他们认为,中餐是时候走出唐人街这个小圈子了。如果中餐要和法国菜、墨西哥菜、西班牙菜等等文化标签竞争,恰恰需要保持正宗。所以,我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写了这篇报道。
后来,这篇“西安名吃”故事,真的在《福布斯杂志》上发出来了。回想起来,原因可能就是,别人都在关注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故事,而我关注的,是华人文化和美国社会的关系结构。
这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不是就是罗胖所说的,别就事论事,而要自己定义议题呢?
按照这个猜想,我又想了一个新的选题。
这个选题讲的是,假如特朗普连任会有什么后果?别人关注的“事儿”,是接下来四年有什么政策走向。但我认为值得讨论的“事儿”,不是这一件,而是为什么第二个四年任期,对美国的影响会远比第一个任期要深远,甚至可能会根本性地改变美国整个国家的个性。
我又去问罗胖,这个思路对不对?
罗老师说,邵恒,今天你有了重大突破。你终于知道什么是“定义议题”了。
这下,我恍然大悟,终于知道了他为什么总说,这件事并不难。
我需要做的,其实就是回到政治学思维。我得抛开所有的热点、现象、突发事件,去看看有哪些底层关系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些才是《邵恒头条》要关注的议题。
四、
后来我琢磨出来,这些议题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慢变量”。
慢变量这个词是我从经济学者、得到的何帆老师那里学来的。打个比方来说,热点和突发事件就好比是极端天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是“快变量”。但慢变量,就好比气候变化。平时我们察觉不到,但它每天都在发生微妙的改变,直至改变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经济模式甚至是地缘政治。
我要做的,不是天气播报员,而是气候观察员、研究员。
《邵恒头条》的口号,是把你知识世界的边界,往前推小一步。怎么推?我想经常带着你把视角从快变量切换到慢变量。这就是《邵恒头条》想给得到用户提供的服务。
以上,就是我的故事,那我为什么要把它分享给你呢?
因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要做成事,也需要慢变量,而这个慢变量,就是寻求别人的帮助。
在做《邵恒头条》的过程中,我的慢变量是来自于我的同事、我的用户、我妈、赵俐老师这一系列人的帮助。这就好比身体只有一个,但是要动起来,需要肢体的配合。头不能替代脚,脚也不能替代手。
获得的帮助越多,往前走得就越远。而对于在得到大学学习的你们来说,你的帮助者就是你的同学,你的身边人。我特别希望你能转过头,面对左右两边的人,深情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说一句:我邀请你,成为我生命中的慢变量。
好了,这就是本期的《邵恒头条》,特别版。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节目里见。
读懂热点新闻背后的“慢变量”
流量党可以看视频:
免费收听《邵恒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