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虫书荒推荐热点小说我真不是神人(方天和)-(方天和)我真不是神人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2023-06-10 17:09: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方天和一边说一边瞅了朱元璋一眼,朱元璋顿时炸毛了!
怎么?
你小子难道还想让咱这个当皇帝的给你斟茶倒水?
“四弟,这里有茶吗?”
好在朱标十分善解人意,及时替朱元璋和方天和解除了尴尬,将矛盾转移到了朱棣那里。
听到大哥问自己锦衣卫大堂有没有茶,朱棣下意识就想让毛骧给自己跑腿。
不过刚扭过头,他才想起毛骧奉自己老爹之命去送李如同了,整个锦衣卫大堂好像就他这个亲王地位最低,最适合干着跑腿的活!
无奈之下,朱棣只好硬着头皮冲了一壶茶,气冲冲地放到了方天和面前。
喝了一口茶,方天和也难得认真起来:
“燕王殿下登基以后,年号「永乐」!”
“在位期间,燕王亲率大军五征大漠,打得北元残军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永乐初年,燕王重设哈密五卫,让大明影响力重新辐射到了整个西域。”
“永乐四年,燕王派遣大将征讨安南,一举灭国。大明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司,辖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三县。”
“永乐九年,燕王在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设置卫所。大军四出,女真三部尽皆臣服。”
“永乐十四年,朝廷派遣大军镇压西南叛乱,设贵州布政司。”
“永乐末年,大明对乌斯藏实习羁縻政策。朝廷册封五位法王,令他们相互牵制,不得反叛。”
“至此,大明疆域在燕王殿下手里达到了顶点!”
大明能有以后的版图,朱棣功不可没。
作为后世的华夏人,方天和说起这个也觉得与有荣焉。
听完朱棣在军事方面的成绩,朱元璋和朱标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知道老四/四弟能打,但是他这么能打的吗?
手下大将就不说了,自己居然还御驾亲征北元五次?
还都打赢了!
这战绩别说是其他藩王了,就是开国六国公的徐达和常遇春也比不了!
“我当皇帝以后还干了什么?这光是武功方面的,那文治呢?”
得知自己这么牛逼,朱棣也膨胀了,既然当着自己老爹和大哥的面追问自己还有什么功绩。
“燕王你在文治方面的成绩也相当出色。”
方天和回忆了一下说道:“你执政时期轻徭薄赋,注重民生。不仅组织官府疏通运河,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移民,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法律方面你审慎用刑,复行死刑五复奏,并以「令」的形式将其确立为法律制度,且良好地落到实处。”
“在文化方面你组织文人编纂了《永乐大典》。全书共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余字。光是目录就有十六卷,是华夏古代最大最完整的百科全书!”
“不过最令后人称道的则是你超前的眼光。你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东非和红海,沿途征服海外小国无数。让大明成为了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拥有海外领地的朝代。”
“你执掌的大明帝国,疆域广阔,经济稳定,四夷宾服,万邦来朝。”
“史称——”
“永乐盛世!”
永!
乐!
盛!
世!
听到这四个字,朱棣浑身一震。
要知道华夏历代王朝把明君治理的时期分为治世和盛世。
一个王朝的国力处于上升阶段称为治世。
比如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和洪武之治。
但是只有一个王朝的国力处于顶点才能被称为盛世!
后世官方承认的有四大盛世。
排在永乐之前的,就只有昭宣和开元两大盛世了。
一想到自己居然一手缔造了永乐盛世,直接跻身华夏顶级明君之流,朱棣都有种做梦的感觉。
就连给方天和泡茶这种委屈都烟消云散了!
早知道自己这么牛,刚才给方先生泡茶的时候,好歹也要多放两把茶叶啊!
估计大明在他手里会变得穷兵黩武,民不聊生。
和汉武帝统治的西汉差不多。
没想到老四/四弟文治武功、经济文化、律法吏治,样样精通。
大明也在他的治理之下达到了鼎盛!
可以说是除了靖难之役这点黑料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短板。
妥妥的千古明君典范。
这还是自己认识的那个咋咋呼呼,只知舞枪弄棒,一言不合就拔拳相向的老四/四弟?
“这么说来,本王这个皇帝当得很不错了?”
朱棣一脸嘚瑟地看着方天和,直接忽视了坐在他旁边的朱元璋和朱棣。
很明显,他飘了!
“没错,后世确实有很多人崇拜你。毕竟整个大明能被称为「大帝」的也就你和陛下两人而已。”
方天和点头附和道。
通观整个大明历史,能被后世人尊为「大帝」的也就洪武大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二人。
这也说明在后世人心里,这两位对大明的贡献相差不远。
“本王这么厉害了?居然可以和父皇比肩了?”
听了这番话,朱棣更加震惊了。
从小到大,他心里最崇拜的人就是赤手空拳打下天下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最高兴的就是受到父皇的表扬。
没想到在后世人眼里,自己居然可以和父皇相提并论。
这简直是难以置信啊!
同样感到难以置信的还有在坐在对面的朱元璋。
如果做出这番功绩的是太子,他毫不意外。
毕竟太子是自己悉心培养的大明接班人。
可是朱棣这混小子就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
他不是只擅长抄刀子砍人吗?
什么会后变得文武兼修,十项全能了?
或者……
是咱老朱干的活儿少了,让这小子有了可乘之机?
第23章
“真是没有想到,四弟居然能文能武。不愧是我天家的千里驹啊!”
和朱元璋不同,站在一旁的太子朱标由衷赞叹道。
朱标作为一国储君和朱棣这些人的长兄,对自己有着十足的信心。
在他看来,既然四弟能开创永乐盛世,那自己这个做兄长的必然也可以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盛世。
朱棣的种种壮举对朱标来说不仅不是一种压力,反而更是一种鞭策他奋发向前的动力!
所以太子这几句赞美完全是发自肺腑,没有半点虚伪。
“哈哈哈!大哥言重了!”
“我也就干了那么点力所能及的小事,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哈哈哈……哈哈哈……”
朱棣笑得眼睛都看不见了!
自己可是开创了永乐盛世的男人!
盛世耶!
比自己老爹的洪武之治还要厉害!
最牛逼的是,自己的成绩还得到了大哥的肯定。
这能不飘吗?
“方小子,你没说错?老四他自己一个人开创了永乐盛世?”
在男人奇怪的胜负欲支配下,朱元璋感到难以置信。
凭什么咱老朱开创的是治世,老四这小子就开创的是盛世?
是不是方小子给搞错了!
“父皇!这永乐盛世不是我开创的,难道还是我儿子开创的不成?”
朱棣此时已经飘得找不着北了,居然敢和自己老爹顶嘴。
朱元璋双眼一瞪,正想让朱棣再次体验一下父爱如山的感觉,方天和却在一边插嘴道:
“燕王你这次还真说对了!这永乐盛世还真不是你一个人开创的。这里面最起码也有你儿子朱高炽一半的功劳!”
“什么话?什么话这是?这永乐盛世分明就是本王的功劳!怎么能算到高炽这孩子身上?”
听到方天和居然把一半儿的永乐盛世算到了自己儿子身上,朱棣顿时不干了。
“老四你多大的人了?居然还和自己的孩子抢功劳?你羞不羞?”
“方小子你不要理他,和咱老汉说说我那高炽孙儿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狠狠瞪了朱棣一眼,让方天和接着往下说。
这小子,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居然和自己家儿子争风吃醋。
简直就是丢人现眼!
“谢陛下!”
方天和冲着朱元璋点了点头,扭过脸接着对朱棣说道:
“燕王,你知足吧!”
“你在位的时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明周边几乎被你给打了个遍。”
“本来常年用兵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了,偏偏你还好大喜功,不体恤民力!”
“迁都北平、七下西洋、开通运河……”
“这些虽然都是功在千秋的好事,但是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
“要不是朱高炽监国的时候,镇国抚民调度有方。”
“大明不说是像隋朝那样二世而亡吧,你最起码也要落得个汉武帝那样下罪己诏的下场。”
“你说说你的永乐盛世是不是有你儿子一半的功劳?”
方天和反驳道。
开凿运河、远征高丽、讨伐突厥……
隋炀帝杨广干的这些也都是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好事。
可是坏就坏在他太着急了。
想要把一百年才能干完的事情毕其功于一役。
结果弄得大隋狼烟四起,处处皆反。
汉武帝时期虽然北逐匈奴,西征天山;封狼居胥,武功盖世。
但是由于长年对外大规模用兵,搞得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汉武帝晚年也是感慨民生凋敝,不仅下了罪己诏,还积极推广农耕技术,来弥补自己早年的过失。
和汉武帝与杨广相比,朱棣干的事情更多,规模也更大。
明朝之所以没有像汉朝那样出现民生倒退,也没有像隋朝那样处处造反,完全是托了朱高炽精心维护的福。
这也是朱高炽虽然只当了九个月皇帝,但是在历史上的评价却非常之高的缘故。
原来如此啊!
听了方天和的话,朱元璋和朱标顿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就说嘛!
老四/四弟打仗是一把好手,怎么文治也如此了得?
原来这永乐盛世起码还有他儿子一半的功劳啊!
“高炽这孩子真这么厉害吗?”
听了方天和的话,朱棣觉得难以置信。
朱高炽今年才五岁,还是一个肉乎乎的小胖子。
在朱棣看来,朱高炽除了饭量比同龄孩子好点外,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啊!
他能这么牛逼?
“怎么你还不相信方小子说的话?”
“四弟啊!既然方先生这么说了,那我那高炽侄儿定然是咱们朱家的麒麟儿啊!”
同朱棣不同,朱元璋和朱标倒是觉得方天和说得没错。
毕竟同自己儿子/四弟突然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相比,他们更加愿意相信永乐盛世里有朱高炽的一份功劳。
这才更加符合他们了解的朱棣。
第24章
“父皇和大哥真得这么看好高炽?”
“咳咳……其实这也没什么。高炽这个孩子我打小就看着聪明。他能取得后世这些成绩,完全是本王教化的结果。”
“那个方先生,高炽这孩子到底干了些什么,你能具体给我们说说吗?”
感受到众人羡慕的目光,朱棣忍不住追问道!
这一刻,朱棣他又飘了!
“朱高炽啊!”
方天和想了想关于他的史料记载说道:“萧何你们知道不?朱高炽就是我大明的萧何啊!”
“方小子,你说咱那高炽孙儿的能力堪比萧何?”
听了方天和的话,朱元璋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萧何是汉初三杰,大汉开国第一侯。
楚汉争霸时,萧何坐镇后方,负责汉军的后勤调度。。
正是由于后方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和兵马支援,刘邦才能在和项羽交战的过程中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取得了最终胜利。
建立西汉之后,汉朝的所有制度也几乎全部出自萧何之手。
所以在汉高祖刘邦的眼里,其他的开国功臣都是功狗,唯独萧何是功人。
萧何不仅居功甚伟,而且还很懂做人和做官。
他也成为西汉少数几个善终的大臣。
正因如此,萧何这样的大臣也一直是历代君王梦寐以求的贤臣。
如今大明的开国六公爵之首,韩国公李善长就可以看作削弱版的萧何。
听到朱高炽居然是大明的萧何,朱标也呆住了。
虽然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自己这个侄儿很牛逼,但是谁也没猜到他能牛逼到这个地步啊!
萧何啊!
华夏有数的几个千古名相!
居然和自己这个侄儿一个水平?
别说他几个孩子了,就是朱标自己也不敢保证他能达到萧何的治政水平。
这一刻,朱标第一次感觉自己的信心收到了亿点点暴击。
听到自己儿子居然是大明萧何,朱棣直接乐疯了!
他才不管自己大哥是怎么想的,反而一脸认真地告诉朱标他从小就钦佩萧何,立志成为萧何那样的人物。
高炽这孩子能有如此成就,那完全是自己言传身教的结果。
要是没有他朱棣,朱高炽这小子绝对成不了大明的萧何!
“燕王说得没错。朱高炽能成为大明萧何,燕王绝对功不可没!”
方天和难得点了点头,十分认同地说道:“要不是燕王起兵作乱,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炽确实也无法成为我大明的萧何!”
“对啊!”
“要不是本王起兵造反,我儿高炽又怎能成为大明萧何?”
已经飘得找不到北的朱棣顺口接过了话茬。
可是刚一说完,他就愣住了。
自己……
好像又掉坑里了?
果然,朱元璋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好你个老四!高炽是你的萧何,那你就是我大明的刘邦了?就是不知道谁是西楚霸王,你又准备在哪里十面埋伏?”
听到自己老爹语气不善,朱棣顿时脖子一缩,求救似得看向了方天和和朱标。
关键时刻,还是好大哥朱标站了出来:“父皇,四弟只不过是心直口快,是无心之过。你不必过于苛责。咱们还是听听我那高炽侄儿吧!”
“对对对!方先生你说高炽就说高炽,扯什么靖难之役啊!”
朱棣也连忙在一旁附和道。
“不说不行啊!你要是不起兵造反,高炽这孩子可真成不了大明的萧何。”
没有理会脸都快绿了的朱棣,方天和端起茶杯继续侃侃而谈:
“当初燕王起兵造反的时候,手里只有八百亲兵和一座王府。后来虽然通过种种手段将兵马扩充到了万人,但是能控制的地盘不过北平一城和周边几个州县。”
“这点实力和坐拥整个天下,随时可以调动百万兵马的建文帝相比简直是不堪一击!”
“但是朱高炽这孩子硬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凭借着北平一府之地支撑起了整个靖难之役。”
“如果燕王不起兵造反,朱高炽估计就舒舒服服当自己的世子,哪有机会展露自己的能力呢?”
“高炽这孩子居然这么厉害!咱老朱可真没看出来!”听了方天和的话,朱元璋难以置信地说道。
朱元璋已经有好几个儿子娶妻生子,所以他的孙子人数不少。
朱高炽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个肉乎乎的小胖子,没什么出奇的地方。
没想到这个小胖子居然如此擅长镇国抚民。
要知道自古以来,可以做到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的无不是古今名臣。
别的不说,就拿开国六公爵第一的韩国公李善长来说,他之所以能排名开国众臣之首,被朱元璋称为「大明文臣第一人」,就是因为李善长非常善于治理后方。
但是当年洪武大帝争霸天下的时候,地盘可是远超一府的。
况且当时朱元璋直接面对的对手有蒙元、陈友谅和张士诚三方势力。
这三方势力也心怀鬼胎,根本无法像建文帝一样拧成一股绳来对付自己。
朱元璋还有在几个势力之间周转腾挪的余地。
相比之下,朱棣和朱高炽面对的简直是地狱开局!
这个层面上来说,朱高炽的治政能力已经超过了韩国公李善长。
这怎能不让洪武大帝感到惊喜万分?
第25章
“孤那高炽侄儿居然如此了得?”
“看来雄英也要和高炽多多接触了。”
站在一旁的朱标也诚心实意地说道。
现在的朱高炽,已经成了他心里别人家的孩子。
朱标巴不得自己孩子可以向朱高炽学习学习。
“大哥不必如此。高炽那个孩子不过是善于统筹计算,但是不善武略。和文武双全的雄英没法比!”
虽然朱棣言语十分谦虚,但是嘴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连眼睛都笑没了!
“燕王你要是这么说,我可就不认同你的说法了。”
“高炽又怎么了?”
方天和兜头一盆冷水泼来,刚才还洋洋自得的朱棣立刻就紧张了。
“谁说朱高炽不善武略的?人家明明很擅长好不好!”
方天和冲着朱棣挥了挥手,示意他给自己倒点水。
朱棣连个镚儿都没打,毫不犹豫地给方天和倒了一杯茶水。
毕竟别人夸自己孩子,比自己吹自己孩子来得舒坦。
“靖难之役的时候,你在外统军作战,北平只有朱高炽一个人镇守。”
“当时朝廷派遣五十万大军突袭北平。朱高炽仅凭借一万人马就守了北平一个月。”
“如果这样的人不同武略,那什么样的人才算精通武略呢?”
“嘶……”
听了方天和的话,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场的几人都曾经亲自统兵作战。
朱元璋和朱棣就不用说了。
即便是太子朱标,在大明创建前也是跟着大军东征西讨。
所以三个人自然知道朱高炽面对的是何等难度的任务。
在此之前,最著名的守城战役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标二人大堂兄朱文正指挥的洪都保卫战!
朱文正凭借两万兵马硬挡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八十五天,坚持到了朱元璋的大军回援。
凭借这个惊世战功,朱文正不仅获得了「天下第五名将」的美誉,还一跃成为大都督府首任大都督,负责统领朱元璋全部兵马!
所有人都认为洪都保卫战的奇迹无法复制。
没想到短短几十年后,这个奇迹就又被朱高炽重演了!
虽然建文帝的兵马比陈友谅少了十万人,但是朱高炽手下的兵力仅仅是朱文正的一半!
更何况曾作为元大都的北平要比弹丸之地的洪都大得多。
平摊下来,每个地段的防守人数可能只是洪都的十分之一。
这么一比较,虽然朱高炽只坚守了一个月,时间远低于朱文正的八十五天,但是难度反而更高。
这何止是擅长武略啊!
这分明就是当世名将好不好?
听了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所有人都有一种不真实感。
特别是朱棣,更是懵得一塌糊涂。
他现在有朱高炽和朱高熙两个嫡子。
相比肥胖忠厚的老大朱高炽,朱棣更加喜欢活泼好动的老二朱高熙一点儿。
没想到高炽这个小胖子居然给了他这个当爹的这么多惊喜,这简直是难以置信!
同样感到难以置信的还有站在一旁的太子朱标。
原本他对朱棣还有十足的信心,但是现在听到朱高炽的事迹之后,朱标的信心开始动摇了!
次子朱允炆就不说了。
长子朱雄英虽然因为早逝,史书上没有关于他才能的记载,但是绝对也比不过老四家的孩子。
要知道李善长是文臣之首,大明开国第一人;朱文正则是天下第五名将,大都督府首任大都督。
任何一个人单拎出来都是让人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可是朱高炽这孩子却是加强版的李善长和朱文正。
这让人还怎么比?
拿头比吗?
纵然朱标自诩自己强于四弟,但是他也不敢打包票自己的儿子能强过朱高炽!
四弟到底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看来自己这个当大哥的也要登门拜访,讨教一下育儿经验!
“方小子,那咱那高炽孙儿登基以后表现得怎么样?”
所有人里,就属朱老板的心态最为平和。
反正老四也不可能造反了。
高炽这孩子作为老四的继承人,未来的替朝廷屏蔽北方的塞王,自然是越厉害越好。
第26章
“那方小子,咱那高炽孙儿登基以后表现如何啊?”
听了方天和的描述,朱元璋也对自己这个孙子越来越感兴趣,破天荒用了「登基」两个字,也算是变相承认了朱棣在另一个时间线上登基称帝。
“高炽登基以后啊……”
方天和拉了一个长音,琢磨着怎么开这个口。
毕竟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满打满算才九个月,都不够一年!
这要说出来,岂不是太伤人心?
自己这么善解人意,怎么能干这种没有情商的事情!
谁知方天和这么一沉吟不要紧,直接把朱元璋三人吓了一大跳!
方小子/方先生突然闭口不言……
莫非高炽这孩子出了什么意外?
“方小子,是不是咱高炽孙儿出了什么意外,没有接老四的位子吧?”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出言问道。
不论是建文削藩还是燕王靖难,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太子朱标和世子朱雄英的意外离世。
所以一看到方天和的表情,洪武大帝马上觉得是不是高炽这孙儿也意外离世,没熬到登基那天。
其他人也同样想到了这点。
作为父亲的朱棣,更是紧张兮兮地看着方天和,完全没有了刚才意气风发的样子。
“那倒没有,朱高炽本人倒是顺利继承了大统,继位过程也十分顺利,没出什么意外。”
方天和摇了摇头,否定了朱元璋的猜测。
朱高炽活了四十七年才驾崩。
在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二岁的大明皇帝里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那莫非是我高炽侄儿登基以后性情大变,干出了什么有伤天和的事情?”
怎么?
你小子难道还想让咱这个当皇帝的给你斟茶倒水?
“四弟,这里有茶吗?”
好在朱标十分善解人意,及时替朱元璋和方天和解除了尴尬,将矛盾转移到了朱棣那里。
听到大哥问自己锦衣卫大堂有没有茶,朱棣下意识就想让毛骧给自己跑腿。
不过刚扭过头,他才想起毛骧奉自己老爹之命去送李如同了,整个锦衣卫大堂好像就他这个亲王地位最低,最适合干着跑腿的活!
无奈之下,朱棣只好硬着头皮冲了一壶茶,气冲冲地放到了方天和面前。
喝了一口茶,方天和也难得认真起来:
“燕王殿下登基以后,年号「永乐」!”
“在位期间,燕王亲率大军五征大漠,打得北元残军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永乐初年,燕王重设哈密五卫,让大明影响力重新辐射到了整个西域。”
“永乐四年,燕王派遣大将征讨安南,一举灭国。大明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司,辖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三县。”
“永乐九年,燕王在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设置卫所。大军四出,女真三部尽皆臣服。”
“永乐十四年,朝廷派遣大军镇压西南叛乱,设贵州布政司。”
“永乐末年,大明对乌斯藏实习羁縻政策。朝廷册封五位法王,令他们相互牵制,不得反叛。”
“至此,大明疆域在燕王殿下手里达到了顶点!”
大明能有以后的版图,朱棣功不可没。
作为后世的华夏人,方天和说起这个也觉得与有荣焉。
听完朱棣在军事方面的成绩,朱元璋和朱标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知道老四/四弟能打,但是他这么能打的吗?
手下大将就不说了,自己居然还御驾亲征北元五次?
还都打赢了!
这战绩别说是其他藩王了,就是开国六国公的徐达和常遇春也比不了!
“我当皇帝以后还干了什么?这光是武功方面的,那文治呢?”
得知自己这么牛逼,朱棣也膨胀了,既然当着自己老爹和大哥的面追问自己还有什么功绩。
“燕王你在文治方面的成绩也相当出色。”
方天和回忆了一下说道:“你执政时期轻徭薄赋,注重民生。不仅组织官府疏通运河,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移民,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法律方面你审慎用刑,复行死刑五复奏,并以「令」的形式将其确立为法律制度,且良好地落到实处。”
“在文化方面你组织文人编纂了《永乐大典》。全书共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余字。光是目录就有十六卷,是华夏古代最大最完整的百科全书!”
“不过最令后人称道的则是你超前的眼光。你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东非和红海,沿途征服海外小国无数。让大明成为了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拥有海外领地的朝代。”
“你执掌的大明帝国,疆域广阔,经济稳定,四夷宾服,万邦来朝。”
“史称——”
“永乐盛世!”
永!
乐!
盛!
世!
听到这四个字,朱棣浑身一震。
要知道华夏历代王朝把明君治理的时期分为治世和盛世。
一个王朝的国力处于上升阶段称为治世。
比如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和洪武之治。
但是只有一个王朝的国力处于顶点才能被称为盛世!
后世官方承认的有四大盛世。
排在永乐之前的,就只有昭宣和开元两大盛世了。
一想到自己居然一手缔造了永乐盛世,直接跻身华夏顶级明君之流,朱棣都有种做梦的感觉。
就连给方天和泡茶这种委屈都烟消云散了!
早知道自己这么牛,刚才给方先生泡茶的时候,好歹也要多放两把茶叶啊!
朱元璋和朱标也彻底恍惚了。
本来以为老四/四弟行军打仗厉害,但是文治非常一般。
估计大明在他手里会变得穷兵黩武,民不聊生。
和汉武帝统治的西汉差不多。
没想到老四/四弟文治武功、经济文化、律法吏治,样样精通。
大明也在他的治理之下达到了鼎盛!
可以说是除了靖难之役这点黑料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短板。
妥妥的千古明君典范。
这还是自己认识的那个咋咋呼呼,只知舞枪弄棒,一言不合就拔拳相向的老四/四弟?
“这么说来,本王这个皇帝当得很不错了?”
朱棣一脸嘚瑟地看着方天和,直接忽视了坐在他旁边的朱元璋和朱棣。
很明显,他飘了!
“没错,后世确实有很多人崇拜你。毕竟整个大明能被称为「大帝」的也就你和陛下两人而已。”
方天和点头附和道。
通观整个大明历史,能被后世人尊为「大帝」的也就洪武大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二人。
这也说明在后世人心里,这两位对大明的贡献相差不远。
“本王这么厉害了?居然可以和父皇比肩了?”
听了这番话,朱棣更加震惊了。
从小到大,他心里最崇拜的人就是赤手空拳打下天下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最高兴的就是受到父皇的表扬。
没想到在后世人眼里,自己居然可以和父皇相提并论。
这简直是难以置信啊!
同样感到难以置信的还有在坐在对面的朱元璋。
如果做出这番功绩的是太子,他毫不意外。
毕竟太子是自己悉心培养的大明接班人。
可是朱棣这混小子就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
他不是只擅长抄刀子砍人吗?
什么会后变得文武兼修,十项全能了?
或者……
是咱老朱干的活儿少了,让这小子有了可乘之机?
第23章
“真是没有想到,四弟居然能文能武。不愧是我天家的千里驹啊!”
和朱元璋不同,站在一旁的太子朱标由衷赞叹道。
朱标作为一国储君和朱棣这些人的长兄,对自己有着十足的信心。
在他看来,既然四弟能开创永乐盛世,那自己这个做兄长的必然也可以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盛世。
朱棣的种种壮举对朱标来说不仅不是一种压力,反而更是一种鞭策他奋发向前的动力!
所以太子这几句赞美完全是发自肺腑,没有半点虚伪。
“哈哈哈!大哥言重了!”
“我也就干了那么点力所能及的小事,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哈哈哈……哈哈哈……”
朱棣笑得眼睛都看不见了!
自己可是开创了永乐盛世的男人!
盛世耶!
比自己老爹的洪武之治还要厉害!
最牛逼的是,自己的成绩还得到了大哥的肯定。
这能不飘吗?
“方小子,你没说错?老四他自己一个人开创了永乐盛世?”
在男人奇怪的胜负欲支配下,朱元璋感到难以置信。
凭什么咱老朱开创的是治世,老四这小子就开创的是盛世?
是不是方小子给搞错了!
“父皇!这永乐盛世不是我开创的,难道还是我儿子开创的不成?”
朱棣此时已经飘得找不着北了,居然敢和自己老爹顶嘴。
朱元璋双眼一瞪,正想让朱棣再次体验一下父爱如山的感觉,方天和却在一边插嘴道:
“燕王你这次还真说对了!这永乐盛世还真不是你一个人开创的。这里面最起码也有你儿子朱高炽一半的功劳!”
“什么话?什么话这是?这永乐盛世分明就是本王的功劳!怎么能算到高炽这孩子身上?”
听到方天和居然把一半儿的永乐盛世算到了自己儿子身上,朱棣顿时不干了。
“老四你多大的人了?居然还和自己的孩子抢功劳?你羞不羞?”
“方小子你不要理他,和咱老汉说说我那高炽孙儿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狠狠瞪了朱棣一眼,让方天和接着往下说。
这小子,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居然和自己家儿子争风吃醋。
简直就是丢人现眼!
“谢陛下!”
方天和冲着朱元璋点了点头,扭过脸接着对朱棣说道:
“燕王,你知足吧!”
“你在位的时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明周边几乎被你给打了个遍。”
“本来常年用兵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了,偏偏你还好大喜功,不体恤民力!”
“迁都北平、七下西洋、开通运河……”
“这些虽然都是功在千秋的好事,但是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
“要不是朱高炽监国的时候,镇国抚民调度有方。”
“大明不说是像隋朝那样二世而亡吧,你最起码也要落得个汉武帝那样下罪己诏的下场。”
“你说说你的永乐盛世是不是有你儿子一半的功劳?”
方天和反驳道。
开凿运河、远征高丽、讨伐突厥……
隋炀帝杨广干的这些也都是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好事。
可是坏就坏在他太着急了。
想要把一百年才能干完的事情毕其功于一役。
结果弄得大隋狼烟四起,处处皆反。
汉武帝时期虽然北逐匈奴,西征天山;封狼居胥,武功盖世。
但是由于长年对外大规模用兵,搞得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汉武帝晚年也是感慨民生凋敝,不仅下了罪己诏,还积极推广农耕技术,来弥补自己早年的过失。
和汉武帝与杨广相比,朱棣干的事情更多,规模也更大。
明朝之所以没有像汉朝那样出现民生倒退,也没有像隋朝那样处处造反,完全是托了朱高炽精心维护的福。
这也是朱高炽虽然只当了九个月皇帝,但是在历史上的评价却非常之高的缘故。
原来如此啊!
听了方天和的话,朱元璋和朱标顿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就说嘛!
老四/四弟打仗是一把好手,怎么文治也如此了得?
原来这永乐盛世起码还有他儿子一半的功劳啊!
“高炽这孩子真这么厉害吗?”
听了方天和的话,朱棣觉得难以置信。
朱高炽今年才五岁,还是一个肉乎乎的小胖子。
在朱棣看来,朱高炽除了饭量比同龄孩子好点外,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啊!
他能这么牛逼?
“怎么你还不相信方小子说的话?”
“四弟啊!既然方先生这么说了,那我那高炽侄儿定然是咱们朱家的麒麟儿啊!”
同朱棣不同,朱元璋和朱标倒是觉得方天和说得没错。
毕竟同自己儿子/四弟突然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相比,他们更加愿意相信永乐盛世里有朱高炽的一份功劳。
这才更加符合他们了解的朱棣。
第24章
“父皇和大哥真得这么看好高炽?”
“咳咳……其实这也没什么。高炽这个孩子我打小就看着聪明。他能取得后世这些成绩,完全是本王教化的结果。”
“那个方先生,高炽这孩子到底干了些什么,你能具体给我们说说吗?”
感受到众人羡慕的目光,朱棣忍不住追问道!
这一刻,朱棣他又飘了!
“朱高炽啊!”
方天和想了想关于他的史料记载说道:“萧何你们知道不?朱高炽就是我大明的萧何啊!”
“方小子,你说咱那高炽孙儿的能力堪比萧何?”
听了方天和的话,朱元璋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萧何是汉初三杰,大汉开国第一侯。
楚汉争霸时,萧何坐镇后方,负责汉军的后勤调度。。
正是由于后方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和兵马支援,刘邦才能在和项羽交战的过程中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取得了最终胜利。
建立西汉之后,汉朝的所有制度也几乎全部出自萧何之手。
所以在汉高祖刘邦的眼里,其他的开国功臣都是功狗,唯独萧何是功人。
萧何不仅居功甚伟,而且还很懂做人和做官。
他也成为西汉少数几个善终的大臣。
正因如此,萧何这样的大臣也一直是历代君王梦寐以求的贤臣。
如今大明的开国六公爵之首,韩国公李善长就可以看作削弱版的萧何。
听到朱高炽居然是大明的萧何,朱标也呆住了。
虽然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自己这个侄儿很牛逼,但是谁也没猜到他能牛逼到这个地步啊!
萧何啊!
华夏有数的几个千古名相!
居然和自己这个侄儿一个水平?
别说他几个孩子了,就是朱标自己也不敢保证他能达到萧何的治政水平。
这一刻,朱标第一次感觉自己的信心收到了亿点点暴击。
听到自己儿子居然是大明萧何,朱棣直接乐疯了!
他才不管自己大哥是怎么想的,反而一脸认真地告诉朱标他从小就钦佩萧何,立志成为萧何那样的人物。
高炽这孩子能有如此成就,那完全是自己言传身教的结果。
要是没有他朱棣,朱高炽这小子绝对成不了大明的萧何!
“燕王说得没错。朱高炽能成为大明萧何,燕王绝对功不可没!”
方天和难得点了点头,十分认同地说道:“要不是燕王起兵作乱,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炽确实也无法成为我大明的萧何!”
“对啊!”
“要不是本王起兵造反,我儿高炽又怎能成为大明萧何?”
已经飘得找不到北的朱棣顺口接过了话茬。
可是刚一说完,他就愣住了。
自己……
好像又掉坑里了?
果然,朱元璋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好你个老四!高炽是你的萧何,那你就是我大明的刘邦了?就是不知道谁是西楚霸王,你又准备在哪里十面埋伏?”
听到自己老爹语气不善,朱棣顿时脖子一缩,求救似得看向了方天和和朱标。
关键时刻,还是好大哥朱标站了出来:“父皇,四弟只不过是心直口快,是无心之过。你不必过于苛责。咱们还是听听我那高炽侄儿吧!”
“对对对!方先生你说高炽就说高炽,扯什么靖难之役啊!”
朱棣也连忙在一旁附和道。
“不说不行啊!你要是不起兵造反,高炽这孩子可真成不了大明的萧何。”
没有理会脸都快绿了的朱棣,方天和端起茶杯继续侃侃而谈:
“当初燕王起兵造反的时候,手里只有八百亲兵和一座王府。后来虽然通过种种手段将兵马扩充到了万人,但是能控制的地盘不过北平一城和周边几个州县。”
“这点实力和坐拥整个天下,随时可以调动百万兵马的建文帝相比简直是不堪一击!”
“但是朱高炽这孩子硬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凭借着北平一府之地支撑起了整个靖难之役。”
“如果燕王不起兵造反,朱高炽估计就舒舒服服当自己的世子,哪有机会展露自己的能力呢?”
“高炽这孩子居然这么厉害!咱老朱可真没看出来!”听了方天和的话,朱元璋难以置信地说道。
朱元璋已经有好几个儿子娶妻生子,所以他的孙子人数不少。
朱高炽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个肉乎乎的小胖子,没什么出奇的地方。
没想到这个小胖子居然如此擅长镇国抚民。
要知道自古以来,可以做到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的无不是古今名臣。
别的不说,就拿开国六公爵第一的韩国公李善长来说,他之所以能排名开国众臣之首,被朱元璋称为「大明文臣第一人」,就是因为李善长非常善于治理后方。
但是当年洪武大帝争霸天下的时候,地盘可是远超一府的。
况且当时朱元璋直接面对的对手有蒙元、陈友谅和张士诚三方势力。
这三方势力也心怀鬼胎,根本无法像建文帝一样拧成一股绳来对付自己。
朱元璋还有在几个势力之间周转腾挪的余地。
相比之下,朱棣和朱高炽面对的简直是地狱开局!
这个层面上来说,朱高炽的治政能力已经超过了韩国公李善长。
这怎能不让洪武大帝感到惊喜万分?
第25章
“孤那高炽侄儿居然如此了得?”
“看来雄英也要和高炽多多接触了。”
站在一旁的朱标也诚心实意地说道。
现在的朱高炽,已经成了他心里别人家的孩子。
朱标巴不得自己孩子可以向朱高炽学习学习。
“大哥不必如此。高炽那个孩子不过是善于统筹计算,但是不善武略。和文武双全的雄英没法比!”
虽然朱棣言语十分谦虚,但是嘴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连眼睛都笑没了!
“燕王你要是这么说,我可就不认同你的说法了。”
“高炽又怎么了?”
方天和兜头一盆冷水泼来,刚才还洋洋自得的朱棣立刻就紧张了。
“谁说朱高炽不善武略的?人家明明很擅长好不好!”
方天和冲着朱棣挥了挥手,示意他给自己倒点水。
朱棣连个镚儿都没打,毫不犹豫地给方天和倒了一杯茶水。
毕竟别人夸自己孩子,比自己吹自己孩子来得舒坦。
“靖难之役的时候,你在外统军作战,北平只有朱高炽一个人镇守。”
“当时朝廷派遣五十万大军突袭北平。朱高炽仅凭借一万人马就守了北平一个月。”
“如果这样的人不同武略,那什么样的人才算精通武略呢?”
“嘶……”
听了方天和的话,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场的几人都曾经亲自统兵作战。
朱元璋和朱棣就不用说了。
即便是太子朱标,在大明创建前也是跟着大军东征西讨。
所以三个人自然知道朱高炽面对的是何等难度的任务。
在此之前,最著名的守城战役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标二人大堂兄朱文正指挥的洪都保卫战!
朱文正凭借两万兵马硬挡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八十五天,坚持到了朱元璋的大军回援。
凭借这个惊世战功,朱文正不仅获得了「天下第五名将」的美誉,还一跃成为大都督府首任大都督,负责统领朱元璋全部兵马!
所有人都认为洪都保卫战的奇迹无法复制。
没想到短短几十年后,这个奇迹就又被朱高炽重演了!
虽然建文帝的兵马比陈友谅少了十万人,但是朱高炽手下的兵力仅仅是朱文正的一半!
更何况曾作为元大都的北平要比弹丸之地的洪都大得多。
平摊下来,每个地段的防守人数可能只是洪都的十分之一。
这么一比较,虽然朱高炽只坚守了一个月,时间远低于朱文正的八十五天,但是难度反而更高。
这何止是擅长武略啊!
这分明就是当世名将好不好?
听了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所有人都有一种不真实感。
特别是朱棣,更是懵得一塌糊涂。
他现在有朱高炽和朱高熙两个嫡子。
相比肥胖忠厚的老大朱高炽,朱棣更加喜欢活泼好动的老二朱高熙一点儿。
没想到高炽这个小胖子居然给了他这个当爹的这么多惊喜,这简直是难以置信!
同样感到难以置信的还有站在一旁的太子朱标。
原本他对朱棣还有十足的信心,但是现在听到朱高炽的事迹之后,朱标的信心开始动摇了!
次子朱允炆就不说了。
长子朱雄英虽然因为早逝,史书上没有关于他才能的记载,但是绝对也比不过老四家的孩子。
要知道李善长是文臣之首,大明开国第一人;朱文正则是天下第五名将,大都督府首任大都督。
任何一个人单拎出来都是让人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可是朱高炽这孩子却是加强版的李善长和朱文正。
这让人还怎么比?
拿头比吗?
纵然朱标自诩自己强于四弟,但是他也不敢打包票自己的儿子能强过朱高炽!
四弟到底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看来自己这个当大哥的也要登门拜访,讨教一下育儿经验!
“方小子,那咱那高炽孙儿登基以后表现得怎么样?”
所有人里,就属朱老板的心态最为平和。
反正老四也不可能造反了。
高炽这孩子作为老四的继承人,未来的替朝廷屏蔽北方的塞王,自然是越厉害越好。
第26章
“那方小子,咱那高炽孙儿登基以后表现如何啊?”
听了方天和的描述,朱元璋也对自己这个孙子越来越感兴趣,破天荒用了「登基」两个字,也算是变相承认了朱棣在另一个时间线上登基称帝。
“高炽登基以后啊……”
方天和拉了一个长音,琢磨着怎么开这个口。
毕竟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满打满算才九个月,都不够一年!
这要说出来,岂不是太伤人心?
自己这么善解人意,怎么能干这种没有情商的事情!
谁知方天和这么一沉吟不要紧,直接把朱元璋三人吓了一大跳!
方小子/方先生突然闭口不言……
莫非高炽这孩子出了什么意外?
“方小子,是不是咱高炽孙儿出了什么意外,没有接老四的位子吧?”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出言问道。
不论是建文削藩还是燕王靖难,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太子朱标和世子朱雄英的意外离世。
所以一看到方天和的表情,洪武大帝马上觉得是不是高炽这孙儿也意外离世,没熬到登基那天。
其他人也同样想到了这点。
作为父亲的朱棣,更是紧张兮兮地看着方天和,完全没有了刚才意气风发的样子。
“那倒没有,朱高炽本人倒是顺利继承了大统,继位过程也十分顺利,没出什么意外。”
方天和摇了摇头,否定了朱元璋的猜测。
朱高炽活了四十七年才驾崩。
在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二岁的大明皇帝里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那莫非是我高炽侄儿登基以后性情大变,干出了什么有伤天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