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处腱鞘囊肿的病因、症状、检查及治疗和预防
时间:2023-06-20 13:56: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腱鞘囊肿是一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其本质是人体关节、韧带或肌腱附近的良性肿物,通常表现为突起皮肤的一种光滑、柔软、良性的肿块。
腱鞘囊肿可发生于多个部位,如手腕、足踝、腹股沟、腘窝等,其中手腕处最常见,因此这篇文章主要讲解手腕处腱鞘囊肿。
一、流行病学
手腕部腱鞘囊肿大多位于手背侧,舟月关节间隙周围,约占全部手腕腱鞘囊肿的60%~70%,大约20%的手腕部囊肿位于掌侧,最常见于桡侧腕屈肌腱和第一伸肌间室之间。
可见于任何年龄,中青年多发,发病率有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二、病因
目前病因不明,常见的病因理论有:
①关节退变性囊肿,其发生因为长期炎症刺激、劳损、创伤、感染等因素导致关节囊、韧带、腱鞘等结缔组织营养不良,继而发生退行性变。
②关节周围滑液漏入周围组织,逐渐形成囊壁包裹,最终长成囊肿。
③关节周围组织的胶原,如果发生黏液变性,也可能最终长成囊肿。
④囊肿的形成还可能由周围组织功能失常引起,当内脏、腺体等器官受到周围组织挤压时,其自身活动空间减少,为了重建自己的活动空间,这些器官或组织可能会长出囊肿,用于推开或释放受到的压力,为自身赢得活动空间。
比如,甲状腺囊肿,当处于甲状腺前方的肌肉过于紧张时,会环绕甲状腺并诱发其出现囊肿借以保持腺体周围必要的生存空间。
⑤腕关节不稳定也可能是腕背囊肿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症状
-
囊肿可单房或多房,以单房性多见。
-
腱鞘囊肿生长较为缓慢,一般为圆形,其直径不超过两厘米。
-
腕关节不稳定,即腕关节屈伸、及侧偏活动时,可闻及弹响
-
拇指外展受限
-
如果影响到桡神经,可产生虎口区麻木等症状
-
如果压迫血管,可出现疼痛、指端发凉、肤色苍白等不适。
患者多是突然发现手腕处出现一肿物,可能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或仅有轻微压痛。随着腱鞘囊肿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腱鞘囊肿症状容易反复发作,囊肿的大小与不适感的轻重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囊肿的张力有关,张力越大肿物越硬,人感觉到的疼痛会越明显。
四、检查
触诊
触诊肿块,看是否触发疼痛或远端的发凉、麻木,判断囊肿的体积,是否压迫周围的血管或者神经。
掌屈/背伸试验
腕关节掌侧和背侧是腱鞘囊肿的常见部位。
如果囊肿在腕关节背侧,检查者可以嘱患者患侧手腕处于掌屈位。
如果囊肿位于腕关节掌侧,检者需要嘱患者患侧手腕处于背伸位。
如果患者疼痛明显加重,则为腕关节掌屈/背伸试验阳性。
超声
对于可见有体表肿物的建鞘囊肿,首选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囊肿的大小、数目、形态、血流信号、边界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容易将囊肿及周围组织区分。
MRI
便于区分腱鞘囊肿与周围皮下脂肪和水肿。
腱鞘囊肿患者MRI检查图像,A:横断位;B:矢状位。
X线
有助于发现腕部腱鞘囊肿合并腕关节不稳定。
五、治疗
腱鞘囊肿是常见的良性肿物,但易复发不易根治。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
-
轻度疼痛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
-
针刺挤压法
-
穿刺抽吸/药物注射
-
手术治疗
-
关节镜下切除术
针刺挤压法
消毒后,粗针头刺破囊壁,或用粗三角针带粗丝线,贯穿囊肿,缝两针形呈“十”字,挤压囊肿、挤出囊液,加压包扎后,患者应每日多按压几次。
穿刺注药法
粗针头穿刺,尽量挤出囊液,后注射类固醇类药物,然后局部进行加压包扎。
上述方法并未破坏囊肿本身,因此易复发,此外,注射可能会造成明显的皮下组织萎缩或色素脱失,应谨慎用之。
但这些方式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且方便快捷,并发症发生率低,故为部分轻症患者的首选方法。
随着超声影像技术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各种治疗方案在临床中逐渐得到推广。
超声具有可视化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实时引导、连续动态监测穿刺针的位置,避免损伤周围血管及神经;通过观察囊肿内积液是否抽吸干净,评估治疗的疗效。
但有研究报道指出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并不能降低手腕部腱鞘囊肿的复发率。
手术治疗
对于有持续症状的患者,如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和体积逐渐增大,以及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通常建议手术切除。
推荐从蒂的根部完整切除囊肿,如囊肿与腱鞘相连,则同时切除周围部分腱鞘组织以降低复发率。
关节镜下切除术
关节镜是一种微创技术。
关节镜下腱鞘囊肿切除术报道的复发率为11%,并且其治疗效果与开放手术没有显著差异;
但它可减少开放手术导致的并发症,包括切口瘢痕问题和关节僵硬,可实现更快的术后功能恢复。
腕关节镜下行手腕部腱鞘囊肿切除术
注意
快速挤压、用厚重书本快速拍击等物理方法来粉碎囊肿,不可取,因为这些不是不能阻止复发,还可能进一步伤害周围组织。
六、预后
本病自发缓解率比较高,有将近一半的患者可自愈。
症状不易缓解时,进行穿刺抽吸等治疗,也可以治愈,复发几率约50%。
手术复发率相对较低,关节镜手术、开放式手术与保守治疗的复发率依次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