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 2024 | 专访李文斌教授: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新突破

时间:2024-09-22 23:00: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9月13日至17日,2024年欧洲内科肿瘤学会(ESMO)年会正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的临床肿瘤学会议之一,众多专家学者将展示肿瘤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推动肿瘤学科的全球发展。

会议期间,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李文斌教授展现了其在胶质母细胞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梅斯医学紧跟学术前沿,特邀李文斌教授对胶质母细胞瘤现有疗法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详解。同时,分享了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梅斯医学:请您简要介绍下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数据?现有的治疗方案在应对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时存在哪些局限性?

李文斌教授: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的脑肿瘤之一。尽管胶质母细胞瘤在所有脑肿瘤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其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关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数据,目前国内外的情况有所不同。我国胶质瘤的流行病学数据尚不确切。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数据收集系统的差异,国内缺乏大规模、系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美国和国际上的数据,胶质母细胞瘤发病率约为2-3/100,000人年,这一数据在不同国家/地区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趋势相似。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具有侵袭性强、异质性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即使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复发率仍然很高,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仍会出现复发。目前,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由于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NCCN指南强烈推荐患者参加临床试验。

梅斯医学:在本次ESMO大会上,您带来了两项重磅研究成果都是针对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请您简单介绍下这两项研究成果。

李文斌教授:在今年ESMO大会上,我们提交了两项关于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研究。这两项研究分别介绍了两种新型药物SYHA1813和DM1310的临床研究结果。SYHA1813是一种口服液,同时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VEGFR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而CSF1R则参与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募集和活化。SYHA1813研究发现,在纳入38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18.4%,疾病控制率(DCR)为52.6%,也就是说52.6%的患者对这种药物的反应较好,肿瘤稳定或缩小。这一数据令人鼓舞。其次是一项对DM1310药物的研究,DM1310是一种BRAF V600抑制剂,属于口服靶向药物。目前已完成13例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ORR为38.5%,DCR为92.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可以从这种药物中获益。SYHA1813和DM1310这两种药物在初步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为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梅斯医学:新药 SYHA1813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疗效显著,您对新药 SYHA1813 的期望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新疗法的潜力?

李文斌教授: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亦明确指出,若条件允许,应优先考虑口服给药方式。SYHA1813作为一款口服药物,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和恶性脑膜瘤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积极的疗效趋势。其口服形式不仅提升了患者的接受度和治疗便利性,同时降低了医疗风险和成本。展望未来,我们计划推进SYHA1813的二期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其在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治疗中的潜力,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SYHA1813在去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会议上因其在恶性脑膜瘤治疗方面的突出表现,被选为大会报告的主题之一。与胶质瘤相比,恶性脑膜瘤的治疗更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因为后者缺乏像替莫唑胺这样的标准治疗药物。当前,恶性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且一旦病情复发,往往需要再次进行手术干预。对于那些面临多次开颅手术的患者而言,这种治疗方式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鉴于此,开发如SYHA1813这样的新型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有望减少或避免患者重复经历创伤性的手术治疗,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梅斯医学:与现有的治疗方案相比,新药 SYHA1813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李文斌教授:SYHA1813是一种具有多重作用机制的口服药物,主要靶点为VEGFR-1,-2,-3和CSF1R,属于双靶点药物,其通过高活性抑制多种激酶,对脑胶质瘤、肾癌、结直肠癌等多种实体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未来,SYHA1813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为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和其他疾病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梅斯医学:一直以来,您领导并开展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临床研究,这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推动了肿瘤治疗领域的变革。请您分享一下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李文斌教授:临床试验通常被视为一种提供医疗服务的形式,但我在实践中发现了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挑战,进而提出了在新药临床试验中实施‘再创新’的理念。以SYHA1813项目为例,该项目初始目标是针对胶质瘤的研究,但在研究进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该药物对脑膜瘤也有显著疗效。基于这一发现,我们迅速推进了基础实验,证实了其在细胞学和动物模型中的有效性,并成功申请了专利,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从发现新问题到最终成果的应用,整个周期仅历时约三年,这在转化医学领域中显得尤为迅速。

在氯氨酸项目的探索中,我们又有了另一项意外收获:所有女性受试者在用药后皮肤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其胶原蛋白原A与C的比例回归至接近婴儿时期的健康水平。这一发现同样获得了专利保护。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某一药物能促进脱发患者的毛发生长,经基础研究确认,用药两周后患者的毛囊数量显著增加,这也成为了我们申请专利的基础。这些所谓的“副作用”实际上为药物开发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我们之所以能够频繁开展此类临床试验,离不开上级卫生管理部门及天坛医院的大力支持。2020年,北京启动了首批十个临床研究型病房试点项目,天坛医院荣幸成为其中一员,我的团队也成为了医院首批试点之一。这些研究型病房遵循专门制定的数据管理和运营规范,享有按照研究方案灵活安排患者住院时间的特殊权限,这与普通病房严格控制住院时长和床位周转率的要求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的团队由几位专注于临床试验的专业医生组成,他们不参与常规医疗工作,确保了研究工作的专业性和专注度。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将临床试验病房设置在普通病房之中,这种布局不仅提高了夜间值班时的响应效率,也便于医生对患者状况的持续跟踪。相比之下,一些医疗机构将临床试验病房独立于主楼之外,虽有助于隔离研究环境,却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增加跨部门协作的难度。我们所采用的这种模式,被外界誉为“天坛模式”。尽管我们并未刻意推广此概念,但它确实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

上一篇: 韩秀鑫教授组稿|刘永恒:保留骨骺的儿童股...

下一篇: Cell子刊:中科大/安医大/清华联合研...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