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知道|注意力很难集中?或许你需要了解一下多动症!
时间:2023-08-14 19:59: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又称多动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与同龄儿童相比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多动冲动等。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2016版指出10%~60%儿童青少年ADHD症状会延续到成人时期,约4.5%成人会表现出ADHD问题。
成人ADHD表现与儿童期症状表现类似,但多动症状随年龄增加而减轻,表现为内心不安的主观体验。不同环境下的行为障碍会影响患者社交、学习和工作能力,从而增加离婚、工作困难、物质滥用、犯罪和交通违章风险。
根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标准,ADHD主要分为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三种亚型。研究表明,多动症在全球的患病率为3%-7%[1],在我国,多动症患病率已达6.26%[2]。
ADHD现状
疫情环境下的ADHD诊疗应获得更多的关注。
近几年COVID-19的流行给ADHD相关儿童及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学校日常生活中断、居家隔离和以及感染病毒的压力等会加剧儿童和青少年的适应困难。
一项对上海市183名ADHD患儿的研究[3]中,其中超过47.5%的家长表示,与平时的学习方式相比,他们的孩子在线学习时的注意力变得更差。
另外一项对郑州市1487名10-17岁青少年的调查[4]显示,社区感染人数和筛查时间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比年纪小的在心理上更容易受到社区感染的影响。
ADHD的药物治疗
现阶段临床治疗ADHD方法以非药物治疗(心理干预治疗、医教和家庭系统疗法、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中枢兴奋剂、抗抑郁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搭配为主。
用于ADHD的药物(不包括可用于ADHD的抗抑郁药物) 包括中枢兴奋剂类、非兴奋剂类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中枢兴奋剂类
中枢兴奋剂类药物通过提高突触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利用率而发生作用, 其结果是强化注意的过程, 增加对强化的敏感性以及行为抑制的控制。
常用的药物有盐酸哌甲酯类。
盐酸哌甲酯类是受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
哌甲酯疗效肯定, 耐受性良好, 上市时间久, 用药经验丰富。不同于抗抑郁药,这类药物不会使人神经迟钝、昏沉。在处方剂量范围内,不会成瘾,不会降低创造力,个人特色亦不会消失。
它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腹痛、抽动、影响生长发育, 偶有导致抑郁、自杀观念和妄想的报道。
该类药物不建议6岁以下儿童使用,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哌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卫办医政函[2011]1120号文件规定“盐酸哌甲酯缓释制剂治疗ADHD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0日常用量”。所以长期用药应更加慎重。
非兴奋剂类
非中枢兴奋剂类常用的是药物是托莫西汀。
该药物无成瘾风险, 滥用几率较低;对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影响;不诱发抽动;24 h持续缓解ADHD症状;给药灵活方便。
托莫西汀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疲劳、食欲减退、眩晕和心境不稳, 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失眠、头痛等不良反应,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类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常用的药物是可乐定。
可乐定为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该药起初用于抗高血压。经药物研究与开发,发现它具有增强肾上腺功能和前额叶皮层的功能。
指南推荐可乐定可作为共患抽动障碍(抽动症或自闭症患儿的ADHD 共病)的一线治疗药物(托莫西汀不诱发抽动,也可作为优选)。
可乐定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和疲劳等, 停药时出现高敏反应及其他撤药反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相对禁忌证;有抑郁症、抑郁症历史或情绪异常家族史的儿童和青少年不应该服用可乐定。
数字药物
国内首个针对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的“电子处方药”《注意力强化训练软件》在多中心完成GCP临床实验后,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类医疗器械证。
数字疗法是国内全新概念的医疗手段,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在临床实验中,ADHD患儿在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注意力强化训练干预后,在有效性、依从性及安全性等方面临床效果均得到佐证。
特别提示:
只有被确诊的人医生才会为其开具ADHD药物!
药物反应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有无、等级因人而异!
遵医嘱用药不会成瘾,成瘾剂量大大高于治疗剂量!
数据来源:
[1] SINGH A,YEH,C.J,VERMA,N.Overview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young children.Health Psychology Research [J]. Health Psychology Research,2015: 3(2),23-35.
[2]WANG T,LIU K,LI Z.Prevalence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BMC Psychiatry,2017,17(1):32.
[3]HE S,SHUAl L,WANG Z,et al. Online Learning Performanc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JJ. Inquiry-the Journal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 Provision and Financing,2021,58
[4]REN H,HE X,BIAN X,et al. The Protective Roles of Exercise and Maintenance of Daily Living Routines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During the COVID-19 Quarantine Period JJ. J Adolesc Health,2021,68(1): 35-42.